咨询热线
15805154927
天承光电
网站首页
天承光电
走进天承
天承光电
产品中心
天承光电
产品应用
天承光电
新闻中心
天承光电
在线留言
天承光电
联系我们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
公司新闻
Company news
媒体报道
Media reports
视频中心
Video center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浅谈公安交管部门在应急处突中的态势感知技术
发布时间: 2022-12-30

前言:在应急处突过程中,公安交管部门对警情信息的初期分析至关重要,这一分析过程称为“态势感知”。成功做到“态势感知”的表现就是“我预判了你的预判”。那么,态势感知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增强态势感知能力?如何在道路突发事件的处置中强化态势感知的应用?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交警系统法制人才库专家、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交警总队张伟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为公安交管部门提升态势感知能力提供帮助。


态势感知在应急处突中的定义和定位

我们通过分析案例发现,面对同一警情,不同的处警单位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法,导致处警的结果也有较大差异。原因之一是警情信息在初期分析时出现了偏差,进而影响了现场决策,也就表现出不同的现场指挥、分工和行动。这样的处置轻则造成资源浪费,重则错失控制局势的机会,甚至加重了损害后果。那么针对警情信息的初期分析过程就变得至关重要,可以说它是应急处突成功与否的基础,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称为“态势感知”。

态势感知这一名词源于战争中敌我双方对攻防态势的预估,早在《孙子兵法》中就有相关描述,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到知己知彼,就需要从全局角度来观察现状,内容包括对威胁状态和整体的安全环境评估,在警务活动中可以定义为第一响应人在时间紧迫的背景下,感知和理解其环境中已发生的事件,并对事件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测,以期控制事态并预防不良后果的发生。通俗来说,就是“我预判了你的预判”。

image.png

图1:足球运动中态势感知技术的应用

研究态势感知首先要明确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环境具有的共性特征:

◆ 时间紧迫且处于不稳定的动态环境中;

◆ 当前没有明确或可立即生效的解决方案;

◆ 行动目标变化不定或存在高风险或目标间存在矛盾;

◆ 有多个参与者或需要管理组织的目标;

◆ 信息来源多且复杂。

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一响应人很可能被紧张情绪支配,依据本能反应采取行动,进而丧失全局观,大概率出现错误。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可以采用的最佳策略之一就是通过科学响应来表现出专业能力,控制局势。两者之间的区别是,科学响应是受训练和逻辑的影响,而本能反应主要受情绪的引导后就会失去注意力。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本能反应都是错误的。我们需要磨练几种类型的反应以应对紧急情况,例如应对近距离攻击或快速使用装备和法律。做到科学响应,有个简化的公式,即呼吸+停顿+行动。有节奏呼吸是为了从焦虑、慌乱中夺回注意力,专注于当下,进而恢复逻辑;停顿的作用是完成态势感知;行动的作用是立刻实施当前做出的决策,干预事态的发展。


态势感知的内涵

01、从名词解析角度分析,态、势、感知三个词既有独立的含义,又有相互联系。

 “态”包括的内容有:

◆ 警情真实存在吗?是否可能是误报警或假警?报警人是否夸大或歪曲了事实?

◆ 案件定性是什么?是否在时空关系上有其他信息,如前科、疾病、同一或相近区域有类似警情等信息,从而判断是突发警情还是预谋或动机明确的警情。

◆ 己方和彼方的实力对比,即以现有的人力物力能否能完成处置任务?

◆ 现场有无其他可利用的资源或隐藏的可能突变的危险源?

可以看出,“态”的基础是专业知识+推断力,没有专业知识的支撑,推断的信息只能是空想。而现在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接警后径直到达现场开始处置,常常因“不知己知彼”而陷入被动,进而只能表现为本能反应的执法,背离了我们追求的科学响应,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去建立“态”。

 “势”,即未来的状态。要能预测自身及人民群众、环境未来的安全状态,需要对现阶段所面临的事件,特别是有可能产生危险的事件有深入了解:

◆ 如果不及时处置,可能的影响范围和危害是什么?是否会产生连锁反应?

◆ 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或关注点是什么?

◆ 现场的关键证据在哪里?保全难度是什么?

◆ 危险等级及其技术特点是什么?

◆ 缓解、控制、消除的策略及难度是什么?

上述信息在第一响应人与指挥中心之间实现共享和互助,就能够预测未来可能处于的安全状态,以及需要控制的重点,这个能力就是“感知”。

02、从实战应用角度分析,可以把态势感知分为感知、理解、预测三个部分。 

感知,即在当前已知信息和环境中捕捉有利或阻碍行动的线索;理解,即在指定地点和限定时间的背景下解析线索和归纳要点;预测,即对事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多维度预测。简言之:态势感知是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技术。

每个事件都有一个过去维度,包括到达现场时看到的和看不到的线索,因此需要尽可能多的采集信息,实现事件重建。信息来源包括指挥机构的分析,还有主动的调查,模糊部分则需要结合工作经验推理进而弥补,工作经验是工作能力的积累和沉淀,在推理中不可或缺,这个过程就是感知。

重建后的事件,往往是冲突的、矛盾的,因为采集到的信息是不全面的,看不到和听不到的信息往往决定着事件的定性。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应对策略就是维度加一,并对合理性进行解释,通过合理运用人力物力来力求稳定,这个过程就是理解,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第一响应人的最小作战单元应用。

预测是对未来的感知,可以理解为第一响应人在头脑中拍电影,元素就是过去和现在,然后以脚本化的方式构建对未来事件的应对策略。即用过去和现在的信息建模,通过积极行动干预尚未发生的事件。

03、从实施态势感知的步骤分析,可以得出六个步骤

感知场景以获取关键线索;

◆ 处理收集到的信息以开发场景的初始模型;

◆ 预测如果响应者不进行干预会发生什么情况,即进行风险评估;

◆ 决定如何做出最有效的回应;

◆ 根据已知信息采取行动;

◆ 全程与团队的其他成员进行沟通和协调。

这里反复强调沟通,是因为沟通是完成有效态势感知的关键。处置突发事件需要组织和个人或组织间产生化学反应,沟通是串联感知到理解再到投射的中介,使各方了解和理解现实环境和发展趋势。例如,处警人员需要从指挥中心获取现场详尽的信息,以确定安全接近的路线和可能遇到的困难;指挥中心需要第一响应人及时反馈事件发展趋势和人力物力的投放效果,以便直观地描绘场景,并协助指挥员做出最佳决策。但是我们还要明确一点,人是无法完全感知、评估、理解环境中所有信息的,因此响应人必须简化现实,并结合在训练和工作中得到的经验来做出决策,这个决策也被称为有限的理性决策。日常第一响应人可能会因为疲劳、分心、受到干扰、过于自信导致观察结果不足或错觉,以及过于依赖以往处置成功的经验或知识与经验不足而做出错误的态势感知。针对性的改正方法有:

◆ 进行针对性感知训练,定期更新经验模型;

◆ 制定必要信息采集清单或标准操作程序,以管理注意力,并设置行动优先级,避免分心;

◆ 如果分心,需返回起点重新进行观察、感知;

◆ 通过与同事的沟通,共同检查、确定信息完整性及决策可行性;

◆ 处置过程要遵循法定标准操作程序。 


增强态势感知能力

分析了态势感知的内涵,如何增强态势感知能力和技术的应用,成为近年来我们的一个研究重点。可行的途径是预先策划和熟悉相关业务,并时常在非紧急状态中预加载信息,有意识地构建态势感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常见的训练方法有:

◆ 首先要熟悉基础理论,内容包括态势感知的定义、如何通过感知、理解和预测这三个环节来获得最佳的处置结果,以及如何合理应用经验和处置中如何高效沟通;

◆ 用圆桌会议或桌面推演等形式,分析处置成功及失败的案例,小组成员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运用头脑风暴等讨论方法,分析危险源的发现与控制、缓和局势等措施的得失。然后讨论事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的具体表象,形成合理可行的改善型行动方案;

image.png

图2:交通事件应急处置桌面复盘推演

◆ 在日常接警后,与同事在赶赴现场的过程中讨论发生的可能性及尽可能多搜集线索,尽可能把对过去维度的分析、现场的描述、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全部录入到电子工作本即执法记录仪里,以便事后复盘,验证自己的感知能力;

◆ 邀请参与处置失败或经历过重大危险事件的同行进行经验分享,通过对事件细节的描述,复原处置过程,总结态势感知的实战要点;

◆ 通过模拟突发事件的方式进行实战演练,让受训者提升极限思维,帮助他们成为耐压型的问题解决者,还可以帮助他们围绕“假设”的场景总结思维模型。演练的内容包括:如何获取关键线索,如何处理收集到的信息以复原事件过程,如何预测如果不及时干预事件会发生什么后果,如何制定最有效的响应措施和行动步骤,行动的组织与实施,最后还需要复盘、评估。

培训和演练可以弥补第一响应人在现实世界中经验的不足,尤其是对于小概率事件的处置经验方面和预测趋势并做出合理决策方面,当在培训和演练中植入了针对性的知识点和刻意练习所形成的训练经验,可以在面临真实事件时快速地调取成型的经验模板,减少决策和行动的时间。


态势感知技术在处置道路突发事件中的应用

在日常警务活动中,态势感知技术的核心是感知到威胁。例如在处置道路突发事件时,因为道路使用者的多元性、环境的开放性、物体的高速移动性,让危机不确定性增加。因此,掌握态势感知技术,保持动态决策和快速响应,是确保事故当事人、其他道路使用者、所有应急响应人安全的关键。

处理道路突发事件需要首先完成对交通流的控制,但由于可能涉及多个机构的协同响应,所以会变得更加困难。这也意味着需要建立层级清晰、简洁和可互通的通信方式,虽然我们已经处于5G时代,但目前来看,距离打破部门、机构间的指挥屏障,还需要时间。其次是建立多学科交叉培训概念,把通识知识和技能在道路管理人员、医疗急救人员、消防员、施工养护人员、志愿者、交通警察中进行普及,包括院前急救、检伤分类、事件信息汇总共享、交通预警区域设置、消防基础技能等培训。第三,现实中即使是看似可控的、轻微的事件也可能具有高风险性。当你专注于拯救生命时,很容易分心或因专注而错漏危险源。因此需要不断开发各类防御性战术以应对攻击,学习防御性驾驶技术,学习行为识别技术,防范伤者家属、肇事嫌疑人亲朋、违法行为人同伙等“事件第三人”带来威胁的可能性,及暴露于传染病的可能性等。态势感知是避免这种情况的主要措施,保持大局观,练习、应用上述内容、步骤,可以防止进入“隧道视觉”,显著提高安全性和对全局的掌控性。

image.png

图3:在现场设置专职安全员是态势感知技术的应用之一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下列方法强化态势感知:

☞ 装备齐全。确保根据警情及局势恶化的可能性,准备了足够的设备。按照危险加一原理,同时准备一个额外的增援单位作为储备的增援力量。

☞ 实现稳定。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应急响应人员应立即开展现场定位工作,设置掩体、设置安全员,以车流为水,用交通设施渠而引之,同时构建安全的工作区。先到达的人员应为随后可能到达的救援力量提供到达路线、现场情况、停放位置等信息,并引导救援车辆在合适的位置停放。另外,切记,第一个到达的作战单元通常是风险最大的,应尽可能采集信息,通过分工和指挥,保持谨慎和戒备。工作区构建完成后,应及时向指挥中心提供一份简要态势感知报告,确认事故类型、实际位置、明显的危险(包括视区视距内的障碍物、倒下的电线、危险材料、恶劣的天气条件、影响能见度和摩擦力的因素等),并指出哪些车道受到事件的影响,当前及未来需要的增援力量。指挥中心在收到信息后应立即将信息结构化分解,快速形成指令传递给相关部门和其他响应机构。

☞ 安全管理。首先,为接近现场的驾驶人设置预警区至关重要,在事件上游道路布设预告前方路况及行车规则、临时交通管制措施的交通标志等设施,可以有效降低次生事故发生的概率,以实现对未来趋势的有效干预。管理现场过程中要动态更新信息,具体说明哪些车道被关闭,或者是否所有车道都被关闭且需要绕行和绕行路线,必要时在对向车道设置同样的预警措施。其次,确保现场的光源照射范围以照亮工作区域及周边道路环境为主,尽可能减少对途经的驾驶人造成眩光干扰,同时确保所有参与应急响应的人员在抵达时,穿着适合救援处置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符合标准的装备或高能见度反光或发光衣物。全程指定一名安全员专职监测现场安全动态。

☞ 现场秩序管理。到达现场后应建立临时现场指挥,统一指挥和分工。如果涉及多个机构或法定职责、行政管辖区,则需要在现场达成统一协议,组建指挥机构,明确现场事件指挥官,当然,这些合作协议最好在培训和演练时完成。另外,几乎每起事件都会涉及一些希望以某种方式介入到事件中但非法定救援力量的人员,如新闻媒体人员和一些自媒体播主可能会出现在现场,被阻止前行的车辆驾驶人也会因好奇徘徊在现场周围,周边村镇的居民也可能逐渐靠近,如果管理不当则会造成混乱,甚至面临危险,牵涉人力物力投入。因此需要指派专人将这些人员引导至安全区域,告知闯入警戒区的法律后果,并限制他们在现场周围的移动。面对采访需求可以指派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信息员与媒体人员进行互动。

☞ 事件现场恢复。事件已得到控制,伤员已被急救车转运,损坏的车辆正在被拖移,车流开始恢复移动,这个阶段就是现场恢复期,但仍然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保持管理,以防止再次发生事故。任何临时交通控制设备都需要以有组织的方式逐步移除,预警区的警告标志应最后被撤除,特别是如果能见度因地形或天气而降低时,临时管制措施应继续存在,以保护仍然在现场作业的应急响应人员。

所谓“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如果将应急处突现场比作战场,那么态势感知技术就是第一响应人的战略卫星,它能够帮助我们快速获取并理解未知地形,及时定位危险源、判断局势并预测未来趋势,进而创造积极的结果、保证事件当事人和第一响应人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赵慧赟 张东戈 战场态势感知研究综述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指挥信息系统学院 2015赵

(文 /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交警系统法制人才库专家、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交警总队 张伟)


上一条:域外案例|美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MaaS与智能驾驶应用探索
下一条:2022年前11个月全国重特大交通事故同比下降75%!
咨询热线
15805154927
联系邮箱
tianchengguangdian@163.com
企业地址
南通市海门区三厂街道中华东路398号
友情链接 LINKS
咨询热线
15805154927
扫码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COPYRIGHT2022 @ 南通天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南ICP备20002224
技术支持:龙采科技集团
首页
产品
简介
电话
顶部
搜索
产品中心
产品应用